关于歼-35隐身战斗机的发动机选择,军迷圈内争论不断。有人认为歼-35已经装上了涡扇-19,推力达到98千牛;也有人坚持现在使用的还是涡扇-21,推力约为88千牛。
涡扇-21基于涡扇-13改进而来,而涡扇-13则参考了俄制RD-93的设计。RD-93的最大推力为88千牛,FC-31早期验证机曾使用它进行飞行测试。涡扇-21在涡扇-13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,包括更换国产涡轮叶片、重新设计燃烧室以及减轻壳体重量,最终将推重比提升至9,推力增加到88千牛以上。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提升,但关键在于提高了国产化率,减少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。
然而,88千牛的推力对于歼-35来说只是勉强够用。为了实现满载起飞和超音速巡航,更强大的涡扇-19被寄予厚望。涡扇-19的目标是达到10的推重比,推力达到98千牛。这一推力水平为未来的上舰、外挂武器和超音速巡航提供了保障。
涡扇-19的研发进展迅速,2012年重新立项后,核心机于2018年前后完成,目前处于选材阶段。这意味着距离量产仅一步之遥。航发专家表示,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严酷试验,才能确保发动机的可靠性。因此,歼-35现阶段采用涡扇-21作为过渡方案,待涡扇-19成熟后再进行替换。这种策略类似于歼-20从AL-31F逐步过渡到涡扇-10C再换装涡扇-15的过程。
至于隐身性能,主要依靠外形设计和涂层材料,发动机的影响相对较小。只要进气道和喷口设计得当,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。沈飞在超材料方面的投入也为隐身性能提供了保障。
在全球军用涡扇发动机市场中,中推占据重要地位。欧洲台风战斗机使用的EJ2000和法国阵风战斗机使用的M88均属于中推范畴,推力范围在78至90千牛之间。我国过去长期依赖进口的RD-93,如今涡扇-21填补了这一空白,未来涡扇-19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。
回顾历史,我国在中推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。80年代的核心机项目虽取得一定成果,但未能持续发展。直到2012年,在老专家们的推动下,先进中推项目才得以重启。经过十年的努力,终于取得了显著进展。
涡扇-21负责让歼-35能够立即投入使用,而涡扇-19则致力于提升其未来的作战能力。两条研发线并行推进,谁先完成谁就先上机。沈飞的战略清晰:先保证飞机能飞,再追求更强的战斗力。此外,涡扇-19未来还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,随着材料和冷却技术的进步,其性能有望继续提升,最终使歼-35具备更强的作战能力。
美港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